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母校(摘自2002.5.16河南日报)

【新闻作者:省委宣传部党员教育处处长    来自: (摘自2002.5.16河南日报)  已访问: 责任编辑:    】

扯着2002年这个世纪末的尾巴,受组织委派,我来到河南大学,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工作之余,我常常在校园散步。虽然时值隆冬季节,但校园里那匆匆的莘莘学子们的脚步,那腾跃于运动场上的一个个矫健的身影,那随处可闻的传自林木与花丛间或高亢或低吟的读书声……无不弥漫着一种鲜活的青春气息,呈现出一派勃勃向上的生机。置身其间,我也常常受到感染与鼓舞,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触景生情,油然而生的是浓烈的亲切感、强烈的沧桑感和由衷的振奋感。有时,这三种感觉相互交织着迭替着汹涌着,势如潮水般地猛烈撞击我的心扉,使我心潮起伏、激动难抑……  ——说到亲切感,这应是最直接最突出的感觉了。这里是我的母校。离开它虽已近20个年头了,虽然其间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我的眼里,她依然十分熟悉与亲切。走近她,这里的许多建筑,甚至每一条小路,每一丛花木,都能勾起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作为恢复高考后较早迈入大学门槛的同时代人中的幸运者,我有过刚刚入校时的激动与喜悦,有过临近毕业时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更有过漫漫4年寒暑的苦读。在当年的教学楼前,在运动场,在图书馆……我都曾不止一次地驻足凝思。在这些地方,我该留下了多少足迹,流淌了多少汗水啊!一件件一幕幕往事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如在目前。站在这里,似乎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她阔别20年的距离。睹物追昔,追昔生情,一股热流便会情不自禁地涌遍全身……
  ——说到沧桑感,这应是最明显最强烈的感受了。20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太微不足道了,但对一个人生命的年轮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变化,一个足以令人震惊的变化。回首当年,一些六七十岁的老教授,那时他们的名字是多么响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如今却大都作古了。而那些四五十岁的讲师或教授,当年他们在讲台上,是何等地潇洒自如!而今也大多退休,偶尔在校园碰上,也多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了。至于那些三四十岁在我们当时看来很年轻的老师,如今虽仍耕耘在各自的岗位上,但当年他们那一张张生动而富有光泽的脸,也早已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倒是曾与我上下届的一批同学,却大都成了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中坚;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啊!由此,我想到了青春的易逝,人生的苦短。也想到了鲁迅先生“时间就是生命”的名言。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无私的,它从不多给谁一分钟;时间,抓住了就是金子,抓不住就会像流水一样地逝去。这大概就是一个人生命是否有意义的分界线吧。
  ——说到振奋感,这是最令人欣喜与激动的感受了。河南大学作为中原大地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历史上对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进步,曾有过突出的贡献。建校90年来,她已向社会输送专门人才近20万人。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如范文澜、冯友兰、罗章龙、嵇文甫等曾在此任教;学生中如尹达、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白寿彝、姚雪垠、周而复等人也早已蜚声中外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记得我入校就读时,全校只10个系,4000多名在校生。而今她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工、经、管、法、哲学、历史、医学等10大科类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8个学院和5个单列系;有全日制在校生2.1万人。当此世纪之交,伴随着全国高校改革的深入,河南大学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形势和时代的需要,加速发展,学校又新征地2000多亩建设新校区,估算投资10多亿元人民币,预计2005年建成。可以想象,河南大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灿烂与辉煌。展望未来,能不令人鼓舞、振奋吗?

录入时间:2002-05-16[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