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河南大学:光荣与梦想(摘自2002.9.18河南日报)

【新闻作者:无    来自: null  已访问: 责任编辑:    】


  河南大学诞生90年来,始终根植中原沃土,演绎着一段段曲折而动人的故事,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形成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营造了一种勤奋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济济多士,风雨一堂……”这是河大人用血用泪用情谱成的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上溯20世纪之初迄今,河大已历经百年风雨,饱经百年沧桑,几十万莘莘学子,造就了中原文化的昌盛与辉煌;90年来,河大弘扬了“河南精神”,熔铸了铁骨铮铮的“河大精神”;90年河大发展史,是一部创业史、奋斗史、辉煌史!
  诞生于1912年的河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市的东北部。她北依宋开宝寺塔和铁塔湖,东傍沧桑斑驳的古城墙。此处原为后周、北宋的国子监,元、明、清时成为河南文化教育中心。清雍正九年,建成了规模宏大的“河南贡院”,至今校园矗立的“两块”贡院碑,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学校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和谐。校园东面以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门、大礼堂为中轴线,六号楼、七号楼、东十斋、西二斋等建筑分列两旁,中西合璧,雄伟壮观;西面以科技馆、图书馆、外语楼、十号楼、地理楼、体育馆等现代建筑为主,与艺术楼遥相呼应,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校园里绿树成荫,花草芬芳,景色宜人。
  古老的河大经历了旧中国的血雨腥风,也曾迎来新中国成立的第一缕朝阳;曾遭遇日寇铁蹄的践踏及“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切肤之痛,也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历史上河大数易其名,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到中州大学(1923年)、省立河南大学(1930年)、国立河南大学(1942年),再经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直至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沧桑岁月中走过了十分艰难曲折的路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开封吃紧,河大被迫搬迁,开始了颠沛流离、八年流亡的办学生涯,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由宝鸡返回开封。1948年6月开封解放前后,河大师生离开炮火连天的开封,辗转流亡到苏州,在风雨飘摇中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坚持办学。1949年6月,在刘伯承、陈毅等军政首长的关怀下,才由苏州重返开封。
  建校90年来,河南大学向社会输送了30多万名毕业生,培养造就了大批志士英才,如尹达、邓拓、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白寿彝、赵毅敏、杨廷宝、高济宇、韩儒林、梁灿英、曲仲湘、张伯声、杨乃俊、王鸣岐、姚雪垠、吴强、周而复、马可等,他们都是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或社会活动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河大校友中先后有33人成为两院院士,上百人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们为河大争得了荣誉,为河南赢得了荣光。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50年代院系调整,河大人为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亲眼目睹了自己的院系被调出,组建成新的院校。如今河南的农、医、师范等几所本科院校都与河南大学有着历史渊源,湖北武汉的水电、财经等院校的一些重要学科也是从河南大学母体上割离出去的。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者之一,河大对河南以及中南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这是一代又一代河大人用血汗、用坚实的步履踏出的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恢复校名后的河南大学师生员工精诚团结,自加压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硕士点又大幅增加,继续保持着河南高等学校排头兵的地位。2000年7月,经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批准,河大与开封医专、开封师专合并组建成新的河南大学,为河南大学实现早日进入全国高等学校先进行列的目标,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如今的河南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驶入了发展建设的快车道。其重点学科和教学科研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办学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河南大学拥有教职工3500余名,在校全日制本科、大专生2.1万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000名,外国留学生200余名。成人学历教育学员1万余名。河大正日益成为河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在河南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建校伊始,河大创始人林伯襄、丁德合先生便注重从严择师,广揽贤才,像获得美国雅里大学博士学位的美籍教师哈亨利,开创“新中国画”之风、被蔡元培先生称誉为中国近代革新国画艺术的先行者陶冷月等一批中外能力卓著、才华横溢的大家都聚集于此。
  预校改为中州大学初期,原有师资匮乏,延揽教师更是当务之急。张鸿烈校长特意聘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毕业的冯友兰博士和获美国普渡大学化学工程硕士的曹理卿为大学哲、文科系以及理科系主任,两位才人一文一理,为中州大学学科发展插上了两翼奋飞的翅膀。著名批评史家郭绍虞、考古学家和甲骨文大师董作宾、著名历史学家尹达、气象学家赵九章、地质学家冯景兰等也纷纷受聘来校,一时名家荟萃,各显风采。
  也正由于河大以博大的胸怀,不拘一格迎纳天下英才,建国前,河大便聚集了一大批名人学者,组成一支堪称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冯友兰、罗廷光、萧一山、范文澜、郭绍虞、高亨、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罗章龙、上官悟尘……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着河大,塑造着河大……
  目前的河大现有专任教师1600人(含部分科研人员),其中教授200余人、副教授800余人。在专任教师中,有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2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河大教师群体虽历尽风雨,却青春永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河南大学自始至终把科学研究工作当成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以科研为基础,带动整个学校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上台阶。“九五”以来,学校教职工团结协作,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86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8000篇,出版学术专著750部,获得国家和省级奖的科研成果331项。河南大学还建有计算中心、测试中心、校园网络中心和现代教学技术部及30多个配有先进教学实验设备的实验室,其中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是河南重点实验室。一些专业和学科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河南大学创建伊始,即与国际交流结下了不解之缘,融入了世界教育的范畴,显现出非凡的气度、开放的胆略和国际化水准。今天的河南大学是国家外专局公布的首批有条件接收外国专家的高等学校之一,先后与美、日、韩、德、澳、英等国的20多所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正式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并成为“国际大学联合会”、“亚太大学联合会”正式成员,“国际技术大学联合会”理事学校。
  河南大学作为一所历经百年风雨、饱经世纪沧桑的古老学府,历史铸就过去的成就与辉煌,也启迪和激励着河大人励精图治、群策群力创造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已制定并描绘出《河南大学“十五”事业发展计划》的宏伟蓝图,提出了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高起点定位,高层次突破,高水平发展,强措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办学效益,使河南大学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学科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研究与教学并重的综合性大学,早日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强化对学校的宏观理论研究和开放的办学理念。加强信息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本着“加强基础,发挥优势,支持新兴,重视交叉,协调发展,办出特色”的学科建设原则,狠抓高层次突破,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
  目前,合并后的新河大学科门类更加齐全,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投资10.3亿元的河大新校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2005年建成后,校舍总面积将达39.2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达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留学生1600人。2010年研究生达到3000人,力争建立研究生院;博士点2005年发展到10个左右,2010年达到20个左右。届时学校将成为一所文、理、医、经、管、法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学科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大学。
  抚今追昔,河南大学可歌可泣的90年历程浓缩着河南现代教育发展的身影,回响着时代进步的足音。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几代学人共同奋斗所凝聚成的“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和科学开放的办学理念,有大批素质优良的师资群体,有乐于奉献、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有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的办学资源和氛围,河大必将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河大!
  展望未来,明日的河大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曲歌。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河大人,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扬起风帆,迎接21世纪改革大潮的挑战,一定能够携手共创河大光明的未来,谱写河大更加美好辉煌的篇章!

录入时间:2002-09-18[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