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蒙蒙的四月上旬,清明节带着假期如约而至。每逢此佳节,人们总会踏青、祭祖,或与家人团聚,或于故乡追思故人先烈。身在和平新时代,当代青年大学生又是如何趁着这个节日表达自己的怀念与思愁呢?
缅怀先辈 杯酒寄追思
“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你们继续前进!”任谁也无法忘却2001年震惊中外的中美撞机事件,那一年,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王伟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33岁。今年是英雄壮烈牺牲的第二十个周年,在国家日益强大的二十年来,他从未被忘却。
“我很久以前就听说过王伟的事迹,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和平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2019级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张鹏飞在清明假期学习了许多关于英雄先烈的事迹。“不止有王伟,还有在西部边陲牺牲的陈祥榕、我们河南省的王焯冉烈士,去年中印边界冲突牺牲的四名解放军战士,越是去了解,我越是肃然起敬,没有他们就没有平静的生活。”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的陈晓晨今年是第一次和奶奶去给太姥姥和太姥爷扫墓,“虽然没有见过他们,但是踏进麦田,看到他们安睡的地方山清水秀,我还是感觉十分亲切。”
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清明扫墓,无论是至爱故交,还是先贤烈士皆以不同形象活于世人心中,而祭祀仪式也是告慰先人的重要仪式,它一方面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与关怀,另一方面也警示今人知根溯源,不辜负前人的重望。清明是缅怀追思故人的情感出口;于家,清明是追溯源脉的寻根之行;于国,清明是缅怀英烈、追思历史的“家国同构”的时刻。它标志着逝去与珍重、感恩与铭记、联系着过往与未来。
出门踏青 赏花游山水
除却扫墓祭祖,“踏青”是清明节的第二大习俗。清明前后,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空清澈,天气明朗,万物草长莺飞,一片欣欣向荣之意,正是赏花赏水好时节。
今年清明假期的开封西湖湖畔人影格外地多,既有外地游客,也有许多河大学子前往踏青。“虽然因为距离比较远不方便回家度假,但是留在学校和朋友出门逛逛,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散散步散散心也很不错。”2019级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宋若彤在假期时踏青同样收获了很多。据了解,许多同学借假期的机会得以与异地的伴侣相会,部分学生社团也趁此机会举办了社团团建,清明节在带来一阵春雨和三天假期的同时,也如春雨细无声地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也正是因为清明时节万物生长,适合外出,清明才有了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古人在踏青访春中亲近自然,彰显中华民族先贤们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顺应天地时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传承清明 度寒食良宵
清明节始于约2500年前的周代,《岁时百问》曾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但在当今,许多年轻人已不再重视清明节的习俗,对于其别名踏青节、行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不甚了解,故此传扬清明习俗就显得十分重要。
清明在宋元时期就已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的节日。作为“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开封有着深厚的宋文化作为底蕴,传承发扬清明文化,开封一直在路上。自2009年来,开封市持续举办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为河大学子提供了良好的清明文化传承氛围,我校亦积极响应,参与到今年清明文化节中“气清景明 重塑生活”文化创意展活动当中,传承清明文化,河大义不容辞。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地与身边朋友、家人共同享受假期的同时,感受前贤古人之志,勿忘中华之上下五千年,坚定文化自信与爱国之心,以提醒自己在急速前行的同时要张弛有度,切莫将初心丢弃。
在时代的推进下,清明文化正在缓缓流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除了扫墓、祭奠先祖之外,无暇再细细传承清明的乐趣与习俗,只顾走马观花的旅游正在逐步蚕食寓意着团聚与和谐的踏青。或许有时将生活节奏放慢,拾起一段在岁月中遗忘了的传承,比匆忙前行数百步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