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朝古都开封,因水而都,因水而兴,素有“北方水城,黄河明珠”之美誉。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运河搬来的城市”。然而,任凭黄河东流去,眼看着“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运河滋润下的宋韵名都一直缺少一部研究运河与开封的专著,与“黄河上的古都”“运河边的城市”等称号极不相称。《运河与开封》(开封黄河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版)的出版,填补了开封区段运河(汴河)系统研究的空白。该书通过记述开封与运河数千年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阐释了开封“因水而兴,以水润城”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历史上开封区段运河在河南省乃至中国大运河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当代开封加强运河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大意义。
该书的出版发行,天时地利人和。在开封市文广旅局鼎力支持下,开封古都学会积极组织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的教授和开封的专家学者,分工合作,共同发力,呕心沥血,精心撰稿,历时一年有余,终成正果。该书作为第一批“开封黄河文化丛书”,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学者的好评。
30多万字大开本的《运河与开封》,装帧设计高端大气,内容厚重丰沛,亮点纷呈,可圈可点。
其一,集学术性、系统性、开创性于一体,集中展现了大运河与开封城市变迁、发展繁荣之间的关系,汇集了当前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共12个章节,前9个章节,从《大禹治水与夏都老丘》到《清代河道变迁与水运衰退》,第一次全面系统梳理了运河与开封的渊源以及黄河、运河与汴河的关系,第一次从运河的角度研究开封,第一次全方位、多家度描写汴河,堪称第一部汴河史。
开封作为运河城市,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鸿沟时代;二是汴河时代;三是贾鲁河时代。这是学界的共识。过去研究运河与开封,论述运河的起源一般都从魏筑鸿沟与建都大梁谈起。该书的突破性在于抢占历史文化资源高地,将《大禹治水与夏都老丘》专门列为一个独立的章节,围绕“大禹治水与中原运河”“大禹与开封”“夏商政权中心在开封”反复论证,从而提出“大禹治水与早期鸿沟水系的形成,才是中国运河的肇始”“中国最早运河水系的形成,是大禹治水的结果”“黄淮地域上游的上古开封为中原运河的肇始之地”等新的论断,将开封区段运河的起源提前了1500余年,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成也黄河,败也黄河。该书以大量史料证明汴河之水黄河来。自古以来,无论是鸿沟、汴河,还是贾鲁河,其水源主要来自于黄河。没有黄河就没有沟通黄淮间的运河,没有运河也就很难有开封等沿岸城市的发展。
其二,吸收最新考古成果,重在水系开发利用;透彻地阐释了运河与开封的关系,引导读者增强文化自信。《运河遗址探寻与遗产保护》《水系开发与文化旅游》两个章节,是该书的亮点之一。前者以最新的考古成果充分印证了运河与开封的关系,使得史之论述与物之实证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后者立足于文旅融合与成果转化,延伸了运河与开封的链条。
该书的前言《运河滋育下的宋韵名都》文采斐然,点睛之作。作者站位高远,要言不烦,既有哲理深度,又有现实温度。从“运河与开封盛衰相伴”“运河与开封文脉相连”“运河与开封未来相融”三个角度,紧扣“盛衰”“文脉”“未来”展开论述,全面透彻地阐释了运河与开封的关系,精准确切地回答了读者的关切。而且激情豪迈,自信满满,语言生动形象,感染力超强。譬如:“静静流淌了千百年的运河见证了风云变幻的开封历史,也承载着无数人深切浓烈的家国情愁。……开封从未消失,文化也从未间断。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侠肝义胆等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基因,更是永久保留在开封的城市记忆和人民血脉之中,伴随着奔流不息的运河清波、绵延永续。对开封而言,大运河文化带既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带,也是现实文化的创新带,更是国家战略的交织带,对于开封未来高质量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开封有底气,更有自信……”
其三,包容性与开放性并存,引进诗词与故事,增加趣味性与可读性。该书的主导思想是开放和包容并存,意识超前,视野开阔,不再局限于从理论学术层面论述运河与开封的关系,而是引进诗词和故事,以丰富的运河文学、运河文化作为补充,延展了运河与开封的课题,避免单调乏味,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运河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素众多。大致可划分为七个类型:运河本体、运河设施、运河建筑、运河名人、运河农业、运河历史、运河文学。第12章《诗咏汴河与传奇故事》,以近百首古诗词和5个传奇故事,展示了运河文学冰山一角和丰厚的运河文学土壤,有力地证明了“运河与开封”影响深远。诗词趣味横生,故事形象生动,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一本书不可能包罗万象,《运河与开封》仅仅是开篇而已。像运河与城市的关系、运河文化研究、汴河与宋文化、汴河精神等,尚需深入挖掘与研究,期待有识之士续写“运河与开封”新篇章。(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供职于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播音:孙哲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