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峥嵘岁月,百十浩荡征途。从抗战时期辗转迁徙坚持敌前办学,演绎艰难岁月中的“鱼水情深”;到新中国成立后折枝成林勇担时代责任,探索综合性发展道路重归“国家队”;再到进入新世纪深耕拔尖人才培养,实现“陌上柔桑破嫩芽”的创新与发展……历经风云变幻,纵然潮汐涌动,河南大学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孕育出传承数辈的不竭动力源泉,浇灌成时代接力棒的鲜明底色,指引前赴后继的河大青年汇聚起绵延百十年的青春力量,以坚实的脚步徜徉在广阔天地。
用情,还需深情:奔赴西部山区笃定“鸿鹄志”
生逢盛世,当代青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志向诠释了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为新时代答卷的青春篇章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大多数人憧憬着祖国西部的山川画卷,然而,有一群青年却对这片土地有着别样的情愫。杨濠琨是河南大学第十一届研支团成员,曾在甘肃省敦煌市第三中学支教。出发前,他就下定决心:不问甘苦,只将薪火传。资源不够,就创造资源;环境不好,就改造环境。用废旧课桌拼接出的斑驳床板,何尝不能支撑青春之梦?前不久,正在天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杨濠琨兴奋地告诉大家,他的“娃娃”班里有一名学生正从甘肃出发来汴,即将成为新一届河大青年;此时,河南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也已踏上抵甘的旅途,正式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这样的“相面而行”,看似无交集,却在中原与西部间的铺筑出一条康庄大道,共同逐梦星辰大海。
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年轻人要‘自找苦吃’”的人生观牢牢地树立在了脑海中、落到了行动上。千里之外,有一批河大青年也在“自找苦吃”。湖北省恩施州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民族的共同居住地,当地方言种类繁多,语言不通成为了制约发展的拦路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青年师生组成推广普通话实践团队,连续5年开展“声呐行动”。他们坚持抓牢学校教育主阵地,积极推广普通话学习教材,通过诵读经典、讲述故事、集体演绎等方式开展丰富有趣的沉浸式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增强使用普通话的规范性。今年暑假,团队基于前期成果创新融合“乡村振兴”主题,助力四川省古蔺县开展独具特色的“推普+”活动。
鸿鹄振翅向西部,千里逐梦见情深。自2006年启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至今,学校累计向甘肃、新疆、西藏等基层输送优秀志愿者300余名,他们活跃在基础教育、基层治理、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多条战线,“清澈的爱只为祖国”,一往情深的河大青年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
河大青年在西部山区绽放青春
走近,更要走进:扎根田间地头锻造“铁肩膀”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当代青年身兼见证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用双脚丈量田间地头,接接地气、沾沾土气,才能更全面地体悟国情社情,多方位地参与发展进程。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创立十九年来,始终坚定地走进农民、农村、农业,通过青年视角推进助农、支教、调研三大主题活动,800余次的精心组织记录下遍布全省的行动足迹,1000余名成员的接续奋进形成了多项调研成果,反哺“三农”发展尽显责任与担当。作为“驻村第一团支书”,今年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程前帅在兰考县谷营镇开展工作的第三个年头。贫困帽子刚摘下,程前帅便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引领200余名大学生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输送教育资源,提供“智志”帮扶。
“小我”的融入深化了河大青年对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结合专业所长和地方特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也有了新“花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小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被美术学院学子绘制在农家围墙上,乡村穿上了“七彩新衣”,文明新风尚也在驻足观看中逐渐形成;土木建筑学院学子主动为双楼村等地提供自建房安全排查服务,并根据当地特色发展模式提供村容村貌规划设计方案,3D电子模型里寄托着村民对美好家园的憧憬与向往;教育学类、心理学类、医学类等专业的学子共同构成了全方位保障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帮扶体系;20余支团队、500余名学子在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纵横思想,用所学所长“点亮老家河南”。
青春赋能助振兴,乡土焕新显担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3万名河大青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300余支校院重点团队和10余支国家级重点团队助力乡村一线,丰富的专业门类为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提供了开阔的思路,赶往“乡村振兴”新站点的途中,处处洋溢着青春与活力。
河大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做事,落于做实:驰骋双创赛场激活“能动性”
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是高校对“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的贯彻落实。“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羽翼逐渐丰满的青年正奋力奔跑在创新创业赛场上,肆意挥洒着朝气与活力。
开封素有“菊花之乡”的美称,步入金秋,遍地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在河大青年这里,“美”要尽收眼底,还要紧攥手里。“植物科学与技术系王子成教授课题组培育的菊花在全国擂台赛中获得‘菊王’称号”的消息一出,人心振奋,正在实验室学习啤酒精酿知识的高大伟突发奇想——菊花与啤酒花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在王松廷指导下,以高大伟为核心的学生团队开始着手研制一款集啤酒特质与菊花功效的精酿新品种。历经论证、选材、试验、评价、改进等多轮循环往复,最佳浸提工艺参数终于被确定下来。质地醇厚,回味清甜,功效凸显……原来菊花与啤酒花碰撞出来的是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的火花。
理想信念一以贯之、汗水泪水交织融合、专业专注相生相成,共同铸就坚不可摧的成功基底,燃烧出朵朵火花。在材料学院的牵头协调下,生命科学学院马鹏宇等人在物理与电子学院李国强教授的指导下,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自研纳米级超薄切片机,落实了超薄切片机在微观分析领域的关键应用,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有力地推动我国电子显微镜行业的发展。相较于实验室高精尖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同样荣获河南省2022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的“趣营地——研学旅行全人教育领跑者”项目,更像是踏寻万里归来的少年。历时5年,青年创客、土木建筑学院谢远涵等人将该项目从一项尝试发展青年领导力的计划逐渐发展为一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致力于为中国营地教育行业提供导师培养、课程设计、社区运营等“源头性”业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近五年,约有2万名河大青年在“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节能减排”等赛事中追求创造性发展,220件作品脱颖而出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创新火花在鼓励创新、指导创新、靶向创新、包容创新的精心呵护下渐生燎原之势,照亮河大青年“双创”之路。
河大青年“双创”劲头十足
有为,贵在敢为:深入急难险重磨砺“真本领”
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的莽撞与冲动,是挑战新事物时的自信自强,也是冲破艰难险阻时的无惧无畏。河大青年将“铁塔牌”烙刻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里,于关键时刻彰显力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学校派出近百名医护人员驰援省内外疫情严重地区,率领几百名医务人员坚守在附属医院抗疫前线。此时,正在居家隔离的河大青年发出真挚的请求:“您用生命保护我们,请让我们用爱守护您的家人!”很快,第一批85名青年志愿者围绕“为奉献者奉献,让逆行者安心”主题,结合医务人员家庭实际需求,利用专业优势为医护人员子女开展线上学科辅导,为家属缓解心理困扰。时至今日,支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项目和内容也更多样了,一批又一批的河大青年化作勠力同心岁月里的一抹“红”,闪烁在核酸检测、环境消杀、社区执勤、信息流调等画面中,与“大白”携手筑起强大的生命防线。
河大青年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希冀缝制在“铁塔牌”铠甲的胸口处,危急关头冲出来、顶上去,不负时代嘱托。2021年夏季,暴雨突袭,河大青年闻“汛”而动,健壮的臂膀用来搬运沙袋、输送物资,熟练的信息处理技能用来统计灾情、统筹各方,扎实的医学素养用来照顾老弱、服务社区,全面的专业知识用来排查安全隐患、助力复工复产……帮忙不添乱、志愿不缺位,“青春堤坝”在至真至浓的家国情怀和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中逐渐筑牢。“扛蒜男孩”、临床医学院柴世龙冒着风雨用手中的塑料布加固贾鲁河堤坝,连续七个小时帮助村民将一百多吨大蒜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留在记忆深处的不是风雨艰险,而是勇敢过后的酣畅淋漓、晴空万里。
不畏艰苦,全力以赴。自到社区(村)报到动员令发布以来,河大青年踊跃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年均服务人数多达600余人次,累计时长超过2350小时,收到来自省内外地区的100余封感谢信,尽展“铁塔牌”学子听党召唤、甘于奉献、冲锋在前的青春担当。
河大青年在急难险重一线勇敢作为
一百一十年栉风沐雨,一百一十首青春行歌。胸怀凌云之志的河大青年,用宽厚有力的肩膀挑起青春与时代的重担,以梦想和激情开创一番新天地,不怕荆棘丛生,更不怕前路艰险,坚定的信念融聚矢志不渝的目光,满腔的热忱化作慨然以赴的身影,拼搏的汗水拓印坚定不移的足迹。乘着“双一流”建设的快车,意气风发的河大青年握紧接力棒逐光而行,正以时不我待的加速度汇入时代发展浪潮,融进民族复兴征程,下一个十年、百年,愈加鲜明的底色终将绘就更加波澜壮阔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