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原创美文  >> 正文 选择字号【

菊魂千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菊花风骨与守护之思

【新闻作者:生命科学学院 王子成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马洁 】

在中国人的精神图谱里,菊花从来不是普通的观赏花卉,而是承载了千年文化意涵的精神符号。从《礼记》中“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物候记载,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菊花早已超越植物本身,成为中国人品格与志趣的象征——它凌霜不凋的特质,是文人墨客笔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傲骨;它淡雅内敛的姿态,是传统生活里“梅兰竹菊”四君子中不争不抢的君子之风。

在历史长河中,菊花的文化意蕴不断丰富。唐代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咏菊诗,赋予菊花坚毅不屈的品格;宋代苏轼“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吟咏,更将菊花与士人的气节相融合。这些诗篇不仅传承着菊花的象征意义,更在代代相传中塑造着民族的精神气质。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菊花的价值早已渗透进生活与精神的方方面面。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愿。这一习俗自魏晋兴起,历经唐宋盛行,至明清时期,民间更发展出重阳簪菊的习俗,人们将菊花插在发间,寓意辟邪祈福。在江南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制作菊花枕的习俗,以干燥的菊花填充枕芯,取其清心安神之效。

在中医文化里,菊花是“药食同源”的典范。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已将菊花列为上品,记载其“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历代医家对菊花的药用价值多有发挥,元代《饮膳正要》中记载了菊花茶的制作方法,清代《本草备要》则详述了不同品种菊花的药用区别。这些医学智慧的积累,使菊花始终在守护着中国人的健康。

即便是园林造景,菊花也讲究“与景相融、与情相通”。宋代《菊谱》中记载了当时艺菊三种技法,主张“团植为贵”,通过密植形成“一干千百朵”的群体观赏效果。明清时期发展出盆景菊、造型菊等艺术形式。无论是皇家园林的规整菊坛,还是私家小院的疏篱菊丛,都体现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理解。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菊花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菊花有时被简单地视为装饰元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淡化。更值得警惕的是,外来文化中菊花的丧葬象征对中国传统菊文化造成了直接的认知干扰与精神割裂。

这种认知偏差源于特定文化语境的错位传播。在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天主教地区,菊花因秋季开花的自然特性,与死者的秋季仪式、万圣节典礼深度绑定,被明确视为“死者之花”,绝不宜献给生者 。这一象征经西方影视、文学作品等媒介全球传播后,其丧葬寓意被部分国内民众片面接收,尤其影响了对传统文化认知不深的年轻群体 。他们通过外来文化产品接触到菊花与葬礼的关联,却对其在中国文化中“长寿安康”的核心寓意知之甚少,甚至将二者生硬等同。这种误读直接侵蚀着菊花的传统文化功能。古时重阳节簪菊祈福、饮菊酒祈寿的习俗,本是菊花吉祥寓意的鲜活载体,但在丧葬象征的片面影响下,一些人对日常赏菊、赠菊产生避讳心理,担心引发“不吉利”的联想。更有甚者,将这一外来象征不加辨析地套用于中国语境,使得菊花在公共场景中的应用逐渐窄化——在庆典装饰中难觅其踪,在人际交往中鲜有作为馈赠之选,唯有在祭扫场合才频繁出现,形成了“菊花=祭奠专属”的刻板印象。这种认知扭曲,让菊花从“花中君子”的精神符号,沦为单一的悲情载体,割裂了其与传统节日、日常审美、精神追求的文化纽带。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对文化主体性的冲击。菊花从中国的“长寿之花”到欧洲的“死亡之花”,本是不同文明对同一事物的差异化解读,但在西方文化传播占据优势的背景下,这种解读被异化为对中国传统意象的消解。当年轻人说起菊花先想到丧葬而非隐逸高洁,当重阳赏菊的习俗因“忌讳”而式微,丢失的不仅是对一种花卉的完整认知,更是对民族文化符号的自主解读能力,实质是文化自信在具体意象上的弱化。这种侵害并非文化交流的自然结果,而是对传统文化内核缺乏坚守导致的认知错位。

守护菊花文化,需要我们的自觉与努力。近年来,一些令人欣慰的实践正在展开:开封的菊花文化节不仅展示千余品种菊花,更通过菊韵茶会、菊花诗会等活动,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菊花文化;浙江桐乡的民间艺人们创新研发菊花扎染工艺,让传统菊花图案在现代织物上焕发生机;各地中医药博物馆开设的菊花专题展,系统展示菊花在中医药中的运用,使古老的智慧得以传承。玄武湖菊会等非遗项目的延续,更在不断强化菊花“凌霜傲霜”的本真形象。

这些实践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守护贵在创新性传承。要让菊花文化活在当下,既需要坚守其精神内核,也要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比如将菊花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在校园中开展菊花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年轻一代亲手栽培菊花、制作菊艺、诵读菊诗,在亲身参与中建立文化认同。更要在文化传播中主动澄清认知偏差,讲清菊花在中国文化中“高洁、长寿、坚韧”的核心密码,让公众理解不同文化象征的语境差异,避免被单一解读所裹挟。

菊花的千年芬芳,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抹亮色。这份文化财富需要我们用心守护,让“菊魂”不在时代的变迁中褪色,始终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幽香。当我们秋日赏菊时,看到的不仅是一朵花的绽放,更是千年文化的延续,是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让我们在欣赏菊花之美的同时,也能读懂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让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在新的时代里继续传承,永远鲜活。

录入时间:2025-10-29[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