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早就想说的话
王辉(受助学生)
在高中受到母亲助学金的资助,一直让我感到十分温暖,这份资助也以她独有的温情,感动,并鼓舞着我。
至今,深刻铭记张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母亲助学金不会因为给予某位同学一笔钱而做无形的绑架,只希望这笔钱可以让你拥有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最终转化成为你向上的动力与向善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拥有一些能让你自己开心的东西”,是真正走入贫困生心灵,细腻柔软而又设身处地的关怀。
我知道,会有很多孩子和我一样,在时光正好的少年时代,面对贫困与距离,无比敏感且自卑。那时的我,总是习惯地沉默,不自觉便会担心自己的存在,或者不小心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会引起来自这个世界任意一个地方的,或者某个不曾注意的角落的歧义。
直到遇到母亲助学金,我才了解到有一群人,默然播撒花香,用尽全部力量温暖和我一样的孩子。也因为母亲助学金,我渐渐打开自己的心扉,开始愉悦踏实地快乐起来。
如今,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活泼开朗的我,回顾和母亲助学金之间的点滴往事,多希望那些如我一般,物质不充裕、心灵又极度卑微的孩子,能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母亲助学金”,遇到母亲助学金活动中这样一群可爱、无私的资助人与志愿者。
高中与我一同接受了母亲助学金关怀的同学,很多人进了大学后,加入了母亲助学金志愿团,默默为公益付出自己的努力。这是美好的传承,遗憾的是,远在蜀地求学的我没能像高三想的那样,为助学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幸好,能够通过学校的一些爱心组织,我长期以大姐姐的身份与山区的小朋友固定通信,并在信中夹上杂志上剪下的有意义的或有趣的文章,希望用知识与自己的成长体验给他们助力与憧憬。若他原本快乐,愿他更加快乐;若他像我曾经的那般不快乐,希望他能因此而有所触动,变得快乐。
公益无口号
胡亚平(志愿者、河南大学德语系2015级)
进入河南大学德语系,无意中看到老师的微信文章,一次次被打动,突然涌现出加入志愿团,成为其中一员的冲动。进了志愿团之后,才发现:经历与体验,远大于自己原来的想象。
作为档案财会组的成员,除了参与日常活动,面对的是大大小小的数字和一份份账目,我们四个人承担一半整理任务,已觉得应顾不及。老师说,在此之前的账目都是由自己整理。我惊讶老师的工作细致与持之以恒,更一点点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不易。
对于平时十分粗心的我,整理账目无疑是一种考验,但这样的工作让我现在慢慢成为一个认真、细心的人。
暑假,在山区调研与助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与孩子们离别的一幕,去天津参加城市梦之旅的孩子们隔着车窗与我们哭着微笑道别,那一刻,竟有些惊讶,随之的是莫名的感动。仅是与孩子们短短接触的几天里,就使他们对我们这般依依不舍;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留守儿童对关爱的渴求程度远超我的想象,这坚定了我再度来到山区,为公益助力的信念。
一年来,我没有听到多么壮志凌云的口号,没有看到多么振奋人心的标语,但感受到的是大家的热情和默契。我想,公益也许不需要口号、标语,留心观察,给需要关爱的人温暖,尽自己所能帮助弱者,并将这份爱一直传递下去,便是公益的全部意义!
母亲助学金迈入第9年时,我成为其中一员。过去的故事只能阅读或倾听,但无法感同身受;不过,现在和未来却可以继续参与,而在母亲助学金志愿团的这些经历与体会将永生难忘;这份公益的心,同样再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