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原创美文  >> 正文 选择字号【

毕业十年之二:何妨吟啸且徐行

【新闻作者:李 娜  来自: 河南大学报  已访问: 责任编辑:万合利 】

回顾十年,我想过是用编年体还是用纪传体呢?回顾一下,真的乏善可陈,那就清理一下思路,从工作、生活、感触三个方面随便说说吧。恰好用这三个题目: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负春光不负卿。

当时只道是寻常

2006年年初,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也考研了。成绩出来那天,心情经历了一个极为崎岖的抛物线,总成绩高出线20多分,尤其专业课分数很高,正在雀跃,再一看,英语49分,北京那边学校英语线基本上都是55以上……失败了。

在重新考研和找工作这两个选择上,我随即选了后者。在找工作这方面,应该说,我是非常幸运且顺利的。

2006年4月,记得咱们学校组织了一场招聘会,我去投了简历,后来就被省文联通知面试,之后便被录取了。当时工作很清闲,这对于新闻专业毕业的我来说,有点过于乏味了。那个时候就有了换工作的想法。当时还挺想去“时尚杂志”试试,那个时候郑州有一本对开大本的DM杂志,叫《城视》。当时郑州的《目标》、《城视》影响力都很大,算是DM杂志的最高峰的时候。去《城视》挺顺利的,他们看了几篇我的文章,聊了几句,就让我去见习了。

有天,在郑州晚报工作的左赞师兄给我电话,“《郑州日报》招人了,你来试试吧。”那是2006年的7月份。经过考试,笔试第二,面试之后总成绩第一。然后经过体检和政审,11月6日,距离记者节两天,我来到了《郑州日报》。我开始了作为记者的十年,线口从民政,到省政府,妇联,残联,到省市人大等。

从2012年开始,我负责人大线口,每年都会参加省、市两会的报道。从2012年到2016年,连续四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我也成为了郑州日报去北京报道全国两会的“第一批人”。

2008年汶川地震,对我而言,是采访生涯中的一次震撼。当时为了读者方便联系,我直接把自己的手机号公布在了报纸上。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非常孱弱的女声:“李娜记者吗?我想捐款,但是我行动不方便,你们能不能来一下?”

我和慈善总会的人联系,来到这个女子家。她的家就是棉纺三厂家属院下的一个车棚,三四平方米的样子。我了解到,她曾经是几个厂的厂长,后来因患“红斑狼疮”而千金散尽,老公也走了。她住在车棚,一是因为卖了房子,二是父母在家属院住,方便照应。她后来捐了100块钱,这钱我们收了。临走的时候,我从钱包里拿出仅有的350块钱,放在她桌上。

其实采访中,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人,非常朴实简单善良。就像后来的最美教师李灵、陇海大院、王宽家,他们是被我们推上了感动中国的舞台,但是他们真的很善良很美好。相比“庙堂之上”的采访,我更喜欢“江湖之远”的朴实简单。

还有一次,偶然一次和社区的人聊天,他们说有个老人天天出去拾破烂,但是还经常捐钱。我觉得是挺好的事情,便去了老人家。一聊才知道,他在6年的时间内捐款8万多元,这些钱都是自己捡废品卖来的钱。我把他的事情报道之后,引起了郑州慈善总会的注意,事后,我们策划了郑州首个“慈善一小时”活动,倡议每个人都在一年某一天做一个小时的善事。这个活动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记者这个职业,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能更加立体的感受我们生活的世界,谈笑有鸿儒,往来亦有白丁。这些,都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二部分我想谈的,不是作为记者,而是作为自己的十年。

工作之余,我主要干了三件事:恋爱、旅行、读书。

这几年,去了小时向往的法国,去比利时看城堡吃巧克力,去荷兰看郁金香,去埃及看金字塔,去迪拜、阿布扎比看土豪,去毛里求斯看大海龟,还有亚洲的日本、韩国、泰国、巴基斯坦之类,国内除了新疆和东三省、内蒙之外,其他地方也都去了。

此外,就是看书,参加书友会,学习茶艺、插花、古筝……

前几天听罗胖的一段,他说读唐诗与否的差别,在于别人看到美景会说“我靠”的时候,你想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实旅行也是如此,边走边看,会看到自己的渺小,也会看到自己的珍贵。

不负春光不负卿

其实我本来想第三部分的题目是“不日新者必日退”或者干脆是“而今迈步从头越”,但是,想了想,最贴切的,还是“不负春光不负卿”吧。

其实,每个人都丰富多彩,都有很多的故事。

在我看来,“你最终成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便是最大的成功。”这是我理解的成功。

毕业十年,我爱过几个人,读了一些书,走了一些地方,交了几个朋友,做了一些想做的事,我很开心。

之后的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我想,我还会继续“瞎折腾”,朝着一个更好的自己努力。

现在是春天,我想说,就让我们用心安理得的态度,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负春光不负卿吧……


李娜自述:李娜,八零后,曾任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2002年-2006年就读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此,与河大结缘,叫这里“河大园”,每每回来,就像回到了叫做青春的故乡,骨子里始终爱着河大园的古朴认真;自此,与新闻结缘,毕业后就业于郑州日报,做一名时政记者,奔走于全国、省、市两会现场,用书写构建着职业梦想。毕业已十年,终觉得,唯健康与读书,唯旅行与爱不可辜负。年逾而立,只愿慢慢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且躬行。


录入时间:2016-06-29[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