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拂绿野,万物竞芳华。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4月21日上午,由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共青团河南大学委员会主办,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承办的“‘球’生之路——4.22地球日系列活动”在金明校区马可广场举行。校党委书记季波,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刘彦随,河南省环保联合会副会长蔡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委员,地理科学学院全体班子成员和师生代表,河南省环保联合会工作人员,河南大学附属小学(金明校区)部分师生参加活动。开幕式由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小军主持。
季波在讲话中回顾了河南大学举办地球日活动的悠久历史,指出今年是我校连续举办地球日主题活动的第34年,充分彰显了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责任担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国家战略持续推进。他特别提到,省委书记刘宁来我校调研时强调要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季波强调,河南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绿色发展的使命。要积极落实省委书记刘宁同志提出的“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的“四高四争先”目标。他期望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围绕“强理振文、新工新医”办学新主线,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生态修复、智慧城市、碳中和等领域勇攀高峰,为学校“双一流”倍增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刘彦随指出,2025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河南大学已连续举办3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的20周年,20年来“两山”理念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生态路径。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其生态系统演变与人类发展紧密相连。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依托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等学科优势和强烈的社会责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他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将继续顺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切实肩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使命。
蔡辉肯定了河南大学34年来持续开展地球日系列活动的实践成果。他指出,该活动不仅显著提升了青年学子的生态文明素养,更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此次环保联合会与河南大学合作举办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广大青年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激发公众环保行动自觉,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校团委书记龚森为环保志愿者授旗。随后,与会领导嘉宾共同完成“守护之章”合印仪式,并合影留念。
温情流转,传承不息。《我的家》舞蹈表演用肢体语言勾勒出家的温暖画卷,传统与温情的交融魅力牢牢吸引着现场观众的目光。《玉盘》歌唱表演则由河南大学附属小学(金明校区)的学生与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学生共同呈现,清灵的歌声响彻整个舞台。
本次4·22地球日系列活动的展位包括智慧绿色校园、环境修复工程和能源转型发展三大版块,数十个摊位,2000多件学生作品,充分体现地理科学(S)、地理技术(T)、地理工程(E)、地理实践(P)四位一体的特色设计理念。活动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深入浅出的能源科普、灵动自然的摄影作品,让参与者在寓教于乐中真切感受环保理念,让守护地球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悄然生长。30余名留学生也来到活动现场,他们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饶有兴致地体验“黄河生态大转盘”,深入探讨黄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亲手操作风力发电模型,与志愿者讨论不同地域风能利用的差异。他们的深度参与不仅拓宽了地球日的主题范畴,更凸显了环保无国界的核心精神,让生态文明成为跨越文明隔阂的通用语言。
不忘来时拓荒志,奋进能源新赛道。河南大学“‘球’生之路——4·22地球日系列活动”是学校重要品牌项目之一,曾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奖项。此次活动聚焦生态能源前沿,深耕绿色发展理念,号召青年学生勇担时代使命,以专业知识为笔、实干行动为墨,在守护地球的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汇聚点滴力量,共筑生态文明的璀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