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新闻速递  >> 正文 选择字号【

“中原学视域下黄河文化基因与河南特色文化谱系”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新闻作者:程博文 摄影: 张晨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马洁 】

11月8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原学视域下黄河文化基因与河南特色文化谱系”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郑州龙子湖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黄河文化基因解码与河南文化谱系构建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姬志闯主持。副校长张礼刚、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宋淑芳分别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张礼刚在致辞中指出,河南大学始终扎根中原文化沃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为己任,在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宋淑芳在随后的致辞中强调,黄河文化基因是理解中原文化特质的关键,构建河南特色文化谱系则是实现文化“两创”的系统工程。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各位专家带来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观点纷呈。在聚焦黄河文明的当代启示方面,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作了题为“从母亲河到幸福河”的主旨发言,深入阐述了新时代黄河学的主题主线,并就如何实现黄河从“治”到“兴”、从“危害”到“造福”的历史性转变提出了理论构想与实践路径。河南大学李振宏教授以丰富的历史案例论证了黄河文明内蕴的强烈“变革精神”,揭示了中华文明动态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建构中原学,推动学科融合与话语创新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教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黄河学、中原学、炎黄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共同驱动河南文化发展战略的宏观构想。河南大学张宝明教授进一步阐述了“中原学”的方法论,指出其“知行合一”的学术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高度契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梳理文化谱系,明晰其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方面,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赵勇从“在中原发现中国”的视角进行了阐释,他以大别山精神、红旗渠精神、根亲文化等为抓手,勾勒出河南文化纵横交错的精神图谱。河南大学闵祥鹏教授则强调了河南文化独一无二的“历史连续性”与“柔韧智慧”,认为这种扎根现实、服务民生的实践哲学,为当今世界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东方启示。

此外,在专题研讨中,郑州大学魏涛教授、黄淮学院郭超教授、河南省二程研究会吴建设秘书长分别从洛学的理性精神、天中文化的“中”之思想、二程理学的时代价值等角度,深入挖掘了河南特色文化的思想内核。河南大学白志如教授则从媒介传播角度,探讨了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会议最后,河南大学王明钦教授宣布了相关课题任务,并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全面总结。本次研讨会成果丰硕,不仅深化了理论认识,更凝聚了学术共识,为推进中原学学科体系建设和激活黄河文化基因奠定了坚实基础。

录入时间:2025-11-09[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