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河南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逐步走上一个个新台阶,人才队伍建设也向着“厚基储多层次、宝塔型、立体式”的方向坚定、有力的发展。今年6月26日,河南大学又一次成功地引进薛群基、邹广田、郭柏灵、王占国、沈倍奋等5位院士、6位省级特聘教授等专家、学者。这些以院士为首的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为河南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薛群基院士,原来是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化学专家,他和1998年受聘于河南大学的党鸿辛院士(曾经参与研究“两弹一星”的专家),成为在河大工作的全职院士。加上以往受聘于河大的院士山仑、孙九林等,共有9位院士。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发现,这些科学家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在思想境界也有着深厚的修养。他们的思想言行,愈发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党鸿辛院士:提着布包上班的“两弹一星”专家 2004年6月15日晚,在简朴而热烈的氛围中,党鸿辛院士度过了一个由河大为他精心布置的75岁生日。庆祝会现场,校长关爱和真诚地对党院士说:“您是河大的一面学术旗帜,也是福泽河大的一棵大树。”
一位科学巨匠的75年,一个老人的75年。党鸿辛院士的身影,在河大人的眼中,永远是那么清晰和可亲。
他的求学之路是坎坷的。1929年5月,党鸿辛出生于广西北流县一个小镇的中医家庭,从小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20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广西大学化学工程系。由于家庭此时已颇为拮据,他休学一年打工挣足了学费才步入大学门槛。大学期间靠助学金维持学业。没钱买菜,就在米饭里加些盐泡开水吃;没钱买书,就借同学的书来看。不幸的是,长期劳累使他患上了结核病,因治病再次休学。
他的科研之路是轰轰烈烈的。1953年9月,因国家急需人才,党鸿辛提前一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润滑油室当研究员,师从建国初期著名润滑研究专家范煜做润滑性能评价,直到1962年。“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党鸿辛后来回忆说,“当时西方国家在经济、技术上对新中国封锁,中苏关系破裂,条件很艰苦,但大家感到很光荣,只想着怎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没想太多。”那又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缺少设备,党鸿辛和战友们找来一台破机床进行改造;没有材料,就把废品改制成所需材料。就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科研人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造出了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壮了国威。“美国人说我们窃取他们的技术,纯属胡说,中国的两弹技术完全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
1997年院士评审中,当评委们得知党鸿辛就是解决很多特殊固体润滑的功勋卓著的科学家时,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票。也正是在这次评审中,党院士才知道自己仅省部级以上项目就完成了26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宝级”的中科院“两弹一星”功臣,在河大师生们看来,却不象一个院士。1998年党院士加盟河大后,一直做全职教授工作。从住处到办公室,步行需要20分钟,学校备有专车,可他执意不坐。“一个很可爱的老人。”和他同住一个家属院的时瑞刚老师动情地描述对党院士的印象,“他穿着很朴素,外出时常常拎一个小红布包,跟大街上散步的普通老人没什么两样。有时在路上遇见他,竟免不了为他的安全捏一把汗。”在平时,这个广西方言很重的老人给人一种话语不多的感觉,可一旦见了小孩子,就显得很高兴。家属院里的孩子很喜欢这个拿相机给他们拍照的爷爷,当然,他们并不知道他是个大科学家,更不会知道,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河大建起投资1500万元的特种功能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如今已成为河南省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山仑院士: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生物学专家 和党鸿辛院士一样,2000年引进的山仑院士也是经常提着布包外出,衣着简朴得不能再简朴,和别的老先生没什么两样。当他第一次到河大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时,很多人都说:“这是院士吗?”山仑院士就是这样一个随和、没有架子、工作上又极其认真的人。到工作的院系,他先去看的就是资料室。到实验室后,他先和年轻人谈心,了解大伙在工作、生活中是否存在难题。
山仑院士工作起来很投入,下班后还要接着搞科研,常常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对于生活条件他要求不高,最喜欢吃的就是面条。他在西北植物水土保持研究所搞抗旱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绩,现在,河大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跟着他搞水土保持课题研究。山仑院士言语不多,但说出来的话既有分寸又得体。他看问题敏锐,河大工作人员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他往往一句话或简单的几个字就能点透。对于学术研究,山仑院士建议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来,急不得。他的意见是生命科学学院先争取申报博士点,再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山仑院士的带动下,一批教师进步很快。2003年,河大生命科学学院在申报博士点时一举成功,这是河南省第一个生物学博士点。
今年4月,山仑院士来到河大主要为两件事:一为生命科学学院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二为设立山仑奖学金。按规定,院士享有一定的津贴,当校领导把这些工作报酬送给山仑院士时,他却再三推辞,连连摆手说:“工作是我应该做的,钱不能要。”津贴推过来又塞回去,实在推辞不掉,山仑院士只留下一部分,并提出用这部分钱设立奖学金以帮助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原来,山仑院士听说河大有贫困生每顿饭只吃一个馒头,他很心疼,就萌发设立奖学金的念头。山仑院士善良,懂得关心别人,颇受大家尊重。一位女硕士研究生从事的是生态实验研究,前一段时间因为天老下雨总是做不成实验,她很着急,哭着打电话给山仑院士说:“实验做不成,毕业论文写不了,我该怎么办呢?”山仑院士耐心地安慰她,并悉心地指导所存在的问题。随后,山仑院士不断打电话来关心实验的进展情况。在山仑院士的帮助下,女硕士研究生的实验取得成功,撰写的论文也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提起山仑院士,她很是感激。
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山仑院士经常野外作业,对生态情况实地考察。爬山时,这位近70岁的老科学家往往遥遥领先,很多年轻人都落在后面。据介绍,今年还是山仑院士从研50年,为此他还要举办一场学术报告会。山仑院士所在的实验室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从事的科研项目具有重要价值,这次报告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研究旱作物农业方面的专家。河大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日就要奔赴山仑院士所在的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区杨凌镇,参加他的学术报告会,并向山仑院士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请教实验中涉及的问题,探讨实验室未来发展规划。
孙九林院士: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专家 孙九林院士现为中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与资源环境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攻关项目并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信息科学在资源环境应用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当河南大学想引进孙九林院士,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答复说:“只要对你们单位的发展有帮助,我一定全力支持。”到河大环境与规划学院工作后,孙九林院士首先帮助学院向国家财政部申请建实验室。为扩大河大和河大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影响,他鼓励集中力量出本科研论著,还提议当成教材讲授给学生。去年年底,这本凝聚着孙九林院士和环境与规划学院工作人员心血的《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终于出版了,并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今年下半年,孙九林院士还要亲自给环境与规划学院本科生上这门课,要知道现在很多教授都很少愿教本科生。《地球信息科学引论》这本书写好后,为提携年轻人,他不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往前排。孙九林院士经常帮助环境与规划学院引进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方面的人才,以提高师资力量,今年已经有好几位中科院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做报告。
决定申请何种科研项目时,孙九林院士就和环境与规划学院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共同商议方案,他还请中科院的专家一起来河大讨论。孙九林院士喜欢交朋友,和朋友们相处很融洽,所以大家也乐意帮忙,不少老科学家先后来到环境与规划学院做指导。同样,对待一起工作的环境与规划学院科研人员,无论水平高低,孙九林院士都很尊重他们,支持大伙的正确观点,帮着把好的想法一一落实。凡事为他人着想,是孙九林院士的一大特点。今年3月,老先生回北京后,一位年轻人去他家送材料,按理说,他在家等着就可以了,可他却执意下楼去接。因为眼睛近视没看清路,他不小心掉进窨井里,腿给摔伤了。即使在病床上,孙九林院士还惦记着河大的工作和讲学情况。孙九林院士胸襟宽广、开朗乐观,很多人和他成为忘年之交,喜欢和他在一起说说笑笑。
从孙院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闪光点,令人敬佩的不仅有在科研领域中取得的科研显著成就,还有他那可作为做人做事楷模的人格魅力。
本报记者杨洁焦宇炜
河南大学领导在党鸿辛院士(右三)75岁生日庆祝会上。张召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