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河南大学:千方百计保证毕业生就业(摘自 中国广播网 2003-06-18)

【新闻作者:记者赵飞 通讯员张召鹏 高洁    来自: 本站原创  已访问: 责任编辑:    】

今年是河南大学有史以来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一年,本专科生达到6457人。加上受非典疫情影响,就业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4月中下旬以来,毕业生无法走出校门与用人单位进行面谈,很多用人单位暂停了今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计划,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面对这些,河南大学在认真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引导机制、管理机制、网络机制、外联机制,增强服务意识,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千方百计保证毕业生就业。

引导机制:帮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非常时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比以往显得更为必要,引导机制显然是就业中的重中之重,必须首先抓好,才能提高非常时期的就业率。

  河南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根据学生专业特长等个人情况,进行深入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教育毕业生消除攀比心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到西部和基层创业的理念,珍惜工作机会,找准工作位置。各院应届毕业生辅导员详细摸清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开展一对一的思想工作,促成他们就业。

  根据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工作实际,河南大学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2003届毕业生思想教育的意见》,提出了理论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安全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要求各院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思想稳定,心态平和,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这为他们就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机制:提供学生就业机制保障

  以往,河南大学的就业工作主要由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包揽,但时值非常时期,河南大学要求各院成立由行政一把手挂帅的招生与就业工作小组,充分挖掘各教研室、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行政职员和老教师的潜力,为学生就业提供门路和帮助。

  河南大学文学院就业形势一直都很好,今年也不例外。2003届毕业生辅导员孔令刚老师告诉记者,文学院今年不仅考研成绩好,而且就业工作也组织得有条不紊。据他介绍,早在上学期十月份,院里领导就开始和一些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同时要求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院里领导深入进行思想摸底,一对一地开展教育工作,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经过这样有效的引导和帮助,相当部分学生已顺利实现了就业。

网络机制:提供就业网络服务平台

  为了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河南大学就业主管部门针对这一非常时期的特殊情况,在网上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通了“网上咨询”栏目,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架起供需信息的桥梁。点开河南大学毕业生就业“在线咨询”栏目,记者看到毕业生咨询的问题还真不少。有问派遣证啥时候发的,也有问自己协议书问题的,还有问跨省就业手续、户口落户等问题。

  在这些众多的问题中,记者还看到不少用人单位也来进行咨询,如河南新乡华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在网上说他们希望招聘一些急需的人才,问中心的老师能不能给予帮助,中心很快给予了答复。一个月来,每天都有3-5家单位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用人信息,共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

  据河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崔进军介绍,河南大学除了在网上开通“在线咨询”栏目外,还将每周一和周三下午3:30——5:30特定为就业问题个别咨询时间,毕业生可以直接与中心的专职人员交流;建立和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主动获取信息,并尽快通知到学生;学校的大型室内就业指导活动被取消,改为派专人辅导的小型就业指导活动,同时,采取播放多媒体就业指导教材的方式作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外联功能: 架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

  在多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河南大学与一些用人单位形成了稳固的用人合作关系。在非典时期,如何打消这些用人大户的顾虑至关重要。为此,河南大学十分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2003年10月份,河南大学专门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联谊合作会”,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召集在一起当面“对质”,邀请全国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市、上海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及神州数码公司、春兰集团、双汇集团等省内外2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了交流会,就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4月14-15日,河南大学还举办了专场招聘会,邀请省内外的用人单位前来洽谈,这些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将用人单位“请进来”的同时,河南大学也非常重视“走出去”的工作。去年3月份,主抓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带领学校几位处级干部奔赴京、沪地区开拓市场,他们对近几年进京、入沪的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与当地毕业生就业中心进行接触、协商,为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后,学校不断与外界接触,并由专人保持联系。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学校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北京、广州。深圳地区的就业网络已初具规模。

  由于非典的影响,此前一些与毕业生已经有了聘任意向的用人单位,现在也取消了进人计划。学校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与海尔集团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这些单位也纷纷表示,愿意克服困难,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目前,学校向这些单位推荐人才的工作进展顺利,如长庆石油勘探局一次性接收了学校10余名毕业生,胜利石油管理局接收了学校6名毕业生。

录入时间:2003-06-26[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