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和开封年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现代以来,河大师生和开封人民共同培育和浇灌着这棵木版年画艺术之花。
早在十一世纪,宋代都城汴京是国际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其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灿烂的景象都在国际名画《清明上河图》和历史名著《东京梦华录》里表述得淋漓尽致。鲁迅先生也赞不绝口地说:“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作为十一世纪世界文明中心的宋代都城汴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开封人民和河大师生的骄傲!开封人民、河大师生崇尚宋代文化、崇尚开封年画!
民国晚期,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步青(同时兼任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约请五位同事对早已衰败的朱仙镇年画进行抢救性调查。他在《岳飞与朱仙镇》一书中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1962年,刘铁华奉调河南大学美术系任教。他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北平就是左联的社会活动家,先后担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黄河版画家协会会长。解放后,刘铁华在高等教育战线奋斗40余年,为河南美术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全国艺术界知名的版画家,并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的奠基人之一。
1965年,刘铁华老师帮助开封市政府对开封年画业进行整顿提高,引导画店、作坊实行合作化,并倡导发展新年画。他和开封市分管文化的副市长王子珍结为挚友,经常骑着自行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还率先成立了开封市朱仙镇年画生产合作社。刘铁华和河大艺术系教授马基光、王威等为新年画创作了不少新的作品,促进了开封年画的创新和发展,使开封木版年画一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好景不长,文革兴起,腥风血雨的“破四旧”把年画史料、年画印版、年画成品及其明清古版等历史遗存一袭而空。年画社亦被迫解散,刘铁华先生也因“推崇封建迷信”备受磨难。
1978年,风雨过后又现彩虹,热爱开封年画的刘铁华先生仍痴心不改,率先在香港《美术家》杂志发表文章,向海内外读者介绍历史悠久的开封年画,为开封年画的新生又吹起了清脆嘹亮的进军号。
先在河大学习,继而留校工作,后来调到开封地委宣传部兼地区文化局长的周鸿俊同志筹备成立开封年画出版社,为开封年画的保护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后就读和任教于河南大学的任鹤林先生,作为原开封朱仙镇年画出版社副社长和总编辑、开封年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开封市朱仙镇年画艺术馆馆长,也为开封年画的抢救、保存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0年的一天,任鹤林接到一纸通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社1990年1月1日停办。停办年画出版社,使任鹤林憋了一肚子话要说,但他又想,谈有何用,只好忍气吞声。他对自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不能让抢救、保护、发展开封年画这一非遗工作在自己手上中断,要把真实的开封年画的事业干下去,开封书画院院长的职务可以不要,工资可以不领。他毅然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自费在南书店路东58号租了一层楼,挂起了开封年画博物馆、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馆的牌子。这昭示着开封年画的抢救、保存、发展还要搞下去。
任鹤林自认是一头牛,他1949年生,属牛。他还为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石草,决定着他这头牛成长艰难。当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鲁迅先生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要学牛的奉献精神。回想自己走过的路也真是成长艰难。正在上小学的时候,遇上三年自然灾害,衣食堪忧,爸妈领着全家逃荒要饭,直到兰考过了困难时期才回家乡。现在出版社停办,没有工作平台等于农民没了土地,停薪等于没有水的滋养,也是一种成长的艰难。笔名和命运相应验,大概这就是一种天意吧!但牛的性格除了内心温和、沉默寡言、热情坚韧、性格诚实、富有耐心的一面,还有着执着倔犟、永不认输、决不言败的一面。他逆势而上,在没一分钱工资的情况下坚持了16年,全身心地投入到抢救、保护开封年画之中。他不会忘记自己和开封年画结缘的过程。开封年画出版社成立之初,他和学兄梁育湘抽调来参加筹备工作和调研活动。1985年办理了工作调动手续,并被任命为副社长、编辑主任。正当他为开封年画的抢救、保护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却意外遇到出版社停办。
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封年画出版社本来是改革开放中的一个先进典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但是在整顿之中,硬是把开封年画出版社的门给关了。国内木版年画研究者刘岘先生也感到痛心不已,他专门向有关领导反映过。著名年画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得知开封年画出版社被撤销极为气愤,很不理解文化大省河南怎么会干出有悖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蠢事。
开封年画出版社被砍之后,任鹤林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他带领全家一齐上阵,抢救、保护开封木版年画;2000年以后他又投资40余万元,并请来为数不多的几个老刻工师傅,复刻精品年画。
为了搜集整理开封年画的资料,特别是老版年画、老艺人的史料,任鹤林30多年,辗转南北,四处奔波,收集了珍贵的资料。首先任鹤林获悉上海鲁迅纪念馆存有鲁迅先生收集的开封年画,曾三去上海,在刘岘先生的支持下,做通上海鲁迅先生纪念馆负责同志的工作,对开封年画遗存一一拍照。这批开封年画使任鹤林大开眼界。其发现不仅为研究、复刻开封年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验证了清末民初,镇内相关年画商号相继迁往开封市内经营的历史事实。年画专家王树村盛赞“这批年画,应是国内朱仙镇年画最早的存世品,鲁迅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的收藏者”。至今,任鹤林谈起当时的情景,也对此深表感恩,“是刘岘的慧眼、学识与推介,才能让‘河南门神一类’的中原古老文化与鲁迅结缘,进而得到鲁迅喜爱和赞赏”。其次,任鹤林在北京王树村家里发现了近百幅开封生产的年画精品,这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年画是开封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历史见证,填补了开封年画艺术研究的空白。再次,198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他又发现了一批民国时期开封木版年画。最后,任鹤林还在河大艺术学院资料室收集到开封年画故事画中的稀有珍作《孟津口》《渭水河》等。
此外,任鹤林还在河南境内商丘、安阳、新乡、周口等年画产地收集到年画史料原图近百幅,为进行中原一带开封木版年画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开封市新闻出版局推荐任鹤林为“河南民间艺术大师”时写道:“该同志工作中兢兢业业,不怕困难,以保护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不辞劳苦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搜集开封年画,足迹遍及国内各年画产地和当地乡间作坊。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国内知名专家王树村、薄松年(北京)、张道一(南京)及民间艺人保持着深厚的友谊……”经任鹤林之手,很多传统年画旧资料得到收集,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件孤本的年画精品都是价值连城。
收集阶段固然艰辛,但更为艰辛的是在整理阶段,是在恢复开封年画精品雕刻阶段。在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任鹤林回家的天数不到10天。身体的严重透支致使他胸闷、呼吸困难甚至胸口剧烈疼痛。医生检查发现他心脏主动脉严重堵塞,要他立即住院,做搭桥手术。他没有完全按照医生说的去做。一是医疗费太贵,做手术费用太高。二是在心脏里安装一个钢支架,他担心会对他刻版有影响。同志们劝他身体第一,要少劳作多休息。他欣慰地笑笑说:“好在年画雕版基本恢复,但还有大量事情要做,必须与病魔赛跑。”凡是了解任鹤林的人都知道他讲的是肺腑之言。年逾90的郭泰运是开封年画界德高望重的刻版专家,他不止一次向别人赞赏任鹤林说:“保护开封年画这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确实没人能和任鹤林相比,他可真是一片痴情啊!”
为了复刻精品年画雕版,任鹤林除了在刻版上亲自操刀,还想在全市聘请技术娴熟的老师傅,但健在的只有十来个人,能够来开封年画博物院上班的只有四牛,任鹤林、鲁海顺、鲁永泰是3个60岁的牛,朱永敬是72岁的牛。事有凑巧,4头牛组成了恢复开封年画的刻版团队。当年砍掉出版社驾辕拉车的任鹤林只感到孤牛一头,没想到12年后又聚起4头牛,3年时间他们干了30年的活,更主要是4个牛人干了一桩大事,成就了非常人可以如此热衷的开封年画事业!历史无意开了一个玩笑:牛人不可小视!群牛更是不可小视!没有想到近30年之后,国家文化部经过申报、评审、正式向他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这真是上天有眼、实至名归啊!当初他一个人的战斗,感动了家人,妻子全力支持,默默奉献,尽管她不会画、不会印,但她靠着勤劳和节俭苦苦支撑着这个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和身体,使他在保护非遗的道路上坚持下去。知父者莫过于子也,他的小儿子李力是开封市大公印务公司和开封大公数码摄影图片社总经理。虽然已经成家立业,但他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他是父亲开封木版年画艺术馆坚定的支持者。任鹤林的小孙女清畅,聪明伶俐,耳濡目染,两岁多一点就学会了印年画。那年在北京举办年画展览,她的孙女当众演示印年画的工序环节。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抱着小清畅给与会人员自豪地介绍:“这就是我们中国最小的非遗传承人!”
任鹤林恢复开封年画不仅带动全家,而且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人。已决定退休后“洗手不干”的老师傅朱永敬到了古稀之年,又重新拿起刻刀,参与到了任鹤林抢救开封年画的行列。
任鹤林原是开封朱仙镇年画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开封年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开封市第七届政协委员、河南省首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封市朱仙镇年画艺术馆馆长……这些头衔大多不是官方封的,而是任鹤林靠着他的踏实肯干、无私付出和真才实学被大家选举出来的。
任鹤林在河南大学学的就是版画专业。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创作了套色版画《盐碱窝高粱红》《春风和煦———人民公仆焦裕禄》《民族脊梁———思想解放先驱遇罗克》等一批连续获奖的优秀作品,被大家所认识所称赞,成为开封地区有影响的画家之一。然后,他被调到朱仙镇年画社担任美术编辑、编辑部主任、副社长。学兄梁育湘的突然病逝对他打击很大,使他感到人生苦短,时光匆匆,更增强了他抢救恢复开封年画的紧迫感。共同热爱年画使他们亲如兄弟。任鹤林是学术型的年画艺术家。开封市申报任鹤林民间艺术大师的资料上写到:“30年以来,任鹤林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反对学术界炒作浮躁作风,为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研究发展,在恢复年画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累累硕果。”他先后在《中国文化报》《鲁迅研究》《中国民间工艺》《年画艺术》《大河风》等报刊发表文章30余万字,并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他编写专著《开封朱仙镇年画》作为中英日文版的大型画册,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于如此内容全面、形式精美的画册,河南大学视为校宝,不惜耗资近百万,采用传统宣纸印刷、装帧,获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河南省视为省宝,并报送58届国际书展,会上被抢购一空。不仅是国宝,还是世界一宝啊!
2016年,任鹤林参与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计划《中国木版年画珍本》”的编撰工作,并担任(河南卷)主编。
任鹤林经过10多年与老艺人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工作,已将开封传统年画经典和代表作300余幅复刻完备。不仅恢复了开封年画的种类,还恢复了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大量品种。而且在人物肖像、衣饰、兵器等细节上,远比史料线条更加合理、精细。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经过专业训练的版画艺术家。他将民间艺术和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在保持原风格、韵味的基础上,对民间年画进行了提炼,升华,使之成为更加精美的艺术品。任鹤林更是一个制作开封年画的全才,能够独立操作各道程序的多面手,从印版的选材、画稿、雕版到印刷样样精通,且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他的年画艺术馆里,我们看到他使用的都是古代年画工具,年画印制的工艺流程也是按照古法进行。所以,他们印制的年画其造型、设色、风格、韵味都是很地道的开封年画。
任鹤林多年来通过多种形式认真传承弘扬开封年画。2016年他自费创建开封年画艺术馆。每天对外开放、免费讲解。退休后他组织对年画经典和代表作进行复刻复印。除在他的艺术馆展出外,还应邀到国内外尤其是北京、上海、郑州以及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会展中心举办展览数十次,开办讲座数十场。任鹤林编印的《开封朱仙镇年画精品百图》《鲁迅藏品六条屏》《开封朱仙镇年画收藏扑克》等,获多项金奖。《朱仙镇年画精品长卷》,获得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又如2012年,他把开封年画从传统到现代150幅精品赠送河南省美术馆。省美术馆专门举办了捐赠专题展。它们特别受观众欢迎,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原定展出5天,应群众要求以致展出20天。原定的研讨会也从半天延长到一天。与会专家学者发言踊跃,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任鹤林受国家文化部和新闻出版部门委托,多次出访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及港台地区等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开封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增强了中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任鹤林抢救、收集的开封年画资料600余幅,占收集总数的95%。其数量之多、功劳之大是独一无二的;任鹤林年已半百才学习电脑,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性地还原木版年画的线条,复刻传统年画经典和新年画代表作300幅,其做法和成就可谓举世无双;任鹤林在收集整理开封年画的30年间,先后在有关报刊发表文章30万字并多次获奖。在传承和弘扬开封年画方面,也没有人与他比肩。开封年画是国宝,国家文化部为任鹤林颁发开封年画传承人的证书是对他的充分肯定和奖励。他本人自然也是中华民族中的国宝人物。他含辛茹苦30年,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我们河南人、开封人、河大人尤为他感到荣光和自豪!(张放涛,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原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河南省圣贤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