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雨丝密密地斜织着。轻盈,翩然被风吹起,落在房顶上,慢慢汇聚成一股股细流,沿着屋檐滴滴答答地坠落。黑夜拉长了此起彼伏的落雨声,点滴到天明。
雨在春天是最寻常的,有时,细雨能持续两三天。“春雨惊春清谷天”,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惊蛰、清明、谷雨无不与水有关。随着雨水而至,“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洗去冬季留下的凛冽。隆隆春雷伴春雨,蛰虫惊醒,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万物生机勃发。清明更不用说,杜牧的雨纷纷到如今依旧纷纷。谷雨即“雨生百谷”,随着一场春雨一场暖,土地得到充分滋养,“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到处都是新生的。
春雨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不仅滋润了自然万物,也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春雨年复一年的下着,不管世界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刀耕火种,茅屋瓦房下着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也下着雨。春雨悄悄地下,洗去了年久沉积、固化、封存的沙尘,也洗去了秦时明月汉时关,唐朝灞桥宋家柳。在同样一片土地上下着下着,下在世世代代无穷尽的祖祖辈辈的发丝上、肩膀上、臂弯上。春雨解冻了高山,灌溉了土壤,渗入地下,涓涓汇成细流,补给大河大江。
雨落在野地上,遂长出青青脆脆的苹,遂有呦呦鹿鸣;雨飘到永和九年的兰亭,或顺着宛转的河道潺潺流下,载着摇摇晃晃的酒杯,或被酿造成美酒,一觞一咏中顺喉而下,或汇聚成一滩墨池,在王羲之的笔下永存;雨滴在河畔的杨柳,低垂了枝叶,就如同身未离乡、心已思乡的游子;雨下在悠长深远的巷子中,滴落在凹凸分明的石板上,跫音未响,雨声更加清晰,让陆游听了一夜未眠……一直到现在,滴滴答答,落在窗外。
春雨充满了美感,无论在声韵上或是明暗上。不同于夏雨骤至“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喧哗热闹,也不似秋风萧瑟中愁煞人的连绵秋雨,春雨细腻且柔软。撑伞有时候就变得可有可无,即使不撑伞,也不至于淋湿。雨丝细细随风抚在脸上,别有一番滋味。不同于夏雨的饱满,春雨少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洪亮嘈杂的声音,大多时候,若处在室内,几乎都听不到春雨在拍打窗棂的声音。春雨被轻柔的风一吹就起,飘散四方,轻轻地拂动树上的枝桠,落地悄然被泥土吸收。
若要听春雨的声音,那就需要细心留意枝叶间的摩擦或是飘散到伞上时发出的沙沙声,若说再大一点的声音,那就是当众多细线般的雨丝汇聚成细流,沿着倾斜的屋顶、台阶缓缓落下时发出的滴滴答答。清亮而不喧闹,若有若无能听到,如南宋院体山水画家马一半、夏一角的画和齐白石画中大量的留白,国画中这种有无相生的美感也在春雨的声韵中发挥的淋漓精致。至于色彩明暗,春雨细细斜织着,像一层薄纱,轻轻罩着大地。学校里古老的建筑被笼罩着一层薄烟,虽看不清墙上的砖瓦、裂缝,但是朦胧感更增一种岁月悠久、沧桑古朴,春雨为建筑打上阴影,是一种阴翳下的美感。春雨落在湖面上,荡开一圈圈涟漪,湖面轻轻波动着,铁塔湖中间的湖心亭静静伫立着,烟雨朦胧中好像到了江南,若是此时能“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那必定极其惬意。烟雨迷蒙看古城,多了一份柔美。
滴滴答答,滴答滴答,春雨不断,春天的脚步更近了。(文学院201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