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原创美文  >> 正文 选择字号【

宋纯鹏:星星之火 何以燎原
——有感于“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成立二十周年

【新闻作者:宋纯鹏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刘旭阳 】

2018年10月28日,金明校区办公楼二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高朋满座,屏幕上播放着“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成立二十周年纪录片。伴随着铿锵激越的旋律,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人物展现在眼前,让我倍感亲切和振奋。她折射出二十年看似平淡而又极不平凡的创业历程,彰显着一代代学者的学术精神、乐业敬业文化以及精诚合作、追求卓越的情怀和品质;在这里融入了开拓者的思想和孤独,洒下了奋斗者的汗水和苦涩,凝聚了前行者的睿智和谋略。我不是实验室的一员,但是这其中有许多让人感动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值得品味,对当前学校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与大师为伍,成就卓越学术文化。1998年,河南省教育厅参照原来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模式,启动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遴选和建设。这对当时河南大学从战略层面上谋划调整学科布局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克服多年的习惯思维定式和惰性,依靠学术力量,获取更多的资源、扩大社会影响,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问题。河南大学审时度势,决定依托化学和物理两个学系,重组“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两个重点学科学术团队,在朱自强教授和张举贤教授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固体表面研究室”和“高分子化学研究室”基础上,组建了河南省高等学校“润滑与功能材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当时,这一选择能够很快达成学校发展的共识,主要取决于学校人才战略的布局。早在1985年,学校即从吉林大学引进朱自强教授来校工作。零起点、零基础,朱先生在短期内,通过精心谋划和艰辛探索,很快确立了学科发展方向,创建了固体表面研究室,聚集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在学校播下了学科发展的星星之火。朱先生身患绝症,在生命最后几年仍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工作,培养人才、发展学科,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科学和教育事业。朱先生作为纯粹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超越时空的精神品质,成为后来实验室发展的灵魂。

1998年人才引进的另一经典工作,使背负凝重历史的河大有了自己的院士,让我们扬眉吐气良久。也许是学校建设实验室的迫切期盼,或者是党鸿辛先生的优秀学生张治军教授的执著,“两弹一星”元勋深受感染,毅然加盟河南大学,开启了人生学术发展的新阶段,河大人自豪地称之为“我们的院士”。在党院士指导下,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发展进入快车道,学科发展、学位点建设、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很快取得同行认可的进步。

值得铭记并有持续影响的是薛群基和邹广田院士。他们曾分别兼任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不辞劳苦,富有大爱,倾情关注中原地区的区域发展和人才培养,不仅传播学术思想,拓展学术交流,同时播撒科学精神。正是几位先辈展现的科学上远见卓识,教书育人大师风范,才使我们有统一的意志和决心,握紧拳头、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成为本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和基地。他们卓尔不群,追求科学美的品味,探索真理的高尚,不急不躁、辛勤耕耘,打造了令人肃然起敬的科学殿堂,成为新时期河大构筑的特有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科学献身,塑造良好团队精神。实验室初创之际,张治军、杜祖亮等教授作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操盘手,以特有的做事风格,执着追求,精诚协作,谋划并实现了一个个突破。每次看到治军教授匆忙的行程,奔波在开封济源两地,在工程中心工地带安全帽、着迷彩服,一脸汗水、一身泥巴,尤其是几次罹患重疾,仍忘我工作,心中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慨和感动。祖亮教授依靠良好的体魄、执着的学术追求和强烈的使命感,身先士卒,奔走呼号,展现的热情和旺盛精力,令人感佩。

更为可贵的是实验室注重团队建设,不断探索团队运行模式,构筑人才梯队。金振声、李铁津、黄惠忠、韩万书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黄亚彬、赵瑾教授以不同方式对实验室建设悉心指导、建言献策,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成为实验室遮风挡雨的温暖屏障。实验室围绕高层次人才,建立学术创新团队,实行课题组制度;把团队建设与个人成长发展有机结合,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具体的项目和课题,实施跨课题组的资源整合与联合攻关的“首席科学家”制度。许多有效的措施,凝聚了一大批学术至上、有良好学术背景和训练的省、校特聘教授、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人才。这批学者勤奋敬业、心无旁骛,在自己享受的科学田地里辛勤耕耘,并颇有建树,在地处古老中原的千年古都开封,尤为难得。

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一脉相承,内生形成了筚路蓝缕、迎难而上、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实验室文化,成为激发每个个体的潜力、为了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每年年终学术总结会上的特别保留节目——全体合唱“团结就是力量”,撼人心扉,创业期间的豪情和士气,无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正是实验室有效运行,不懈奋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成为新时期河南大学薪火相传的特殊案例。她对学校建立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材料和化学两个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有无可代替之功。依托这些基础,实验室先后获批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河南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为实现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贡献着河大智慧和力量。

坚持顶天立地,布局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领域。作为一个学术创新单元,如何定位发展,是每一个实验室都需要回答的问题。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打造研究特色,坚持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并行发展的策略,始终为实验室建设者所坚守。如何既顶天又立地,不仅是科学和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和机制的再创造,关乎到资源配置、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对实验室管理者是一个考验,更是对建设者智慧的考量。

2003年,实验室在济源开辟建立了中试基地,开展应用研究,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齐头并进。在应用领域,以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依托,促进河南省纳米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建立了较完整的“研究-开发-产业”创新链条;在国际上率先将纳米材料用作润滑油脂添加剂,“节能减摩抗磨纳米润滑油脂添加剂”荣获2015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已经成为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较多品种的纳米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在基础研究领域,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QLED)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在蓝色QLED综合性能方面取得了突破,特别是发光率、亮度和寿命等关键技术指标保持着目前国际最高记录,在国内外同行及产业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

当播撒点点星火,如何精心培育,让它蔓延为燎原之势,永远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依靠清晰的发展思路、独具特色的实验平台,以及精准的“顶天立地”战略选择和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精神,实验室浴火重生,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经验和历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今天河大的事业发展尤其重要。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实验室一大批专家学者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名师风范,探究未知、不断创新的为学之道,坦荡做人、与人为善、团结拼搏的优秀品格以及自强不息、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不仅深刻诠释了河大精神,而且更加丰富了其内涵,必将成为我校不断发展的基石。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河大人不断战胜前进中的所有困难,为再造中国的大学而不懈奋进,致力达到大学之道、修身育人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

录入时间:2018-11-23[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