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新闻速递  >> 正文 选择字号【

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教授来我校讲学

【新闻作者:孟祥振   来自:本站原创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车金锐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物质、研发更好的功能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216日上午,应我校化工学院之邀,北京大学席振峰教授和南开大学陈永胜教授在化工学院报告厅分别作了题为新一代物质转化途径Acti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Unreactive Chemical Bounds)和单壁碳纳米管及分子器件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 Molecular Devicers)两场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刘绣华副院长主持,部分研究生、博士生老师聆听了报告。

“拿一些水、空气,我们就可以造出面包——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们都可以做到。”在畅谈新物质转化的前景时,教授这样说。目前传统的物质转化途径已很难满足现代人类需求,现代和未来社会对合成化学的要求是“绿色合成化学”,即要求高选择性(化学、立体和光学等,如不对称合成);高效(高产率、低能耗等,如原子经济)以及环境友好等。化学键的活化与切断——新一代物质转化途径(Acti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Unreactive Chemical Bounds)被称为化学中的圣杯(Holy Grail in Chemistry)。教授在研究碳—碳键、碳—氢键及碳—杂原子等非活性化学键活化和断裂的新方法时,提出了“协同效应”的理论,围绕这种新思路,他从几种不同的侧面详细阐述了如双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配体的“协同效应”,并对其反应的机理加以解释和证明。在讲解过程中,教授的谈吐风趣而生动,他把化学反应中的“协同效应”比做人们之间的“协作精神”,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易懂,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在第二场报告会中,陈永胜教授就单壁碳纳米管具备的诸如良好的导电性、极高的热导性、优良的吸波性能、极高的载流能力以及优异的电子束发射性能等,详细介绍了其在新材料、医疗保健、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最后,他还就纳米碳管在未来发展的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席振峰教授,1983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96年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河南化学研究所金斗满先生研究室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学触媒化学研究中心高桥保教授研究室学习和工作。1998年到北大化学院任副教授,次年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

陈永胜教授,南开大学及天津市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加州州立大学SDSC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录入时间:2004-12-16[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